长征精神及其当代意义(大学生演讲及写作素材)

时间:2025-07-26 08:37:52
长征精神及其当代意义(大学生演讲及写作素材)[此文共8732字]

长征精神及其当代意义(大学生演讲及写作素材).txt14热情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从心灵内部

迸发而出,激励我们发挥出无穷的智慧和活力;热情是一根强大的支柱,无论面临怎样的困

境,总能催生我们乐观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没有热情,生命的天空就没的色彩。长征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

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

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

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今天,在这个新时代社会,最重要的就是弘扬长征精神,躬身践行长

征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中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长征精神的形成

长征精神的形成绝非偶然。它而是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做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在红军广大官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磨砺而成的。

任何一支军队的精神特质,都深深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长征精神所体现的理想、

信念、情操、气节、风格、作风等,就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的体现和升华。

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长征途中他们时时处处铭记国家民族的大义,牢记劳

苦群众的疾苦和诉求。红军长征正值中华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肩负起历史责任,

率先高举起抗日救国的大旗,并把这种深厚凝重的民族大义转化为红军指战员不畏艰难险阻、

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英勇行动。长征精神所体现的这种为民族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艰苦奋

斗的民族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正是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百折不挠、顽强拼搏、

自强不息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现。

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长征的胜利从根本上说是马克思主

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在长征途中,尤其是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以马克思

主义为指导,深刻洞察中国革命实际,立足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着眼解决各种复杂矛盾,

就加强党的建设、红军建设、根据地建设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见的重要思想,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也为长征精神得以形成提供了科学指南。

长征精神是红军在长征这一伟大革命实践过程中不断磨砺和锤造出来的一种精神品质,

它直接负载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

中记录了连他自己都无法相信的数字:在中央红军历时1年的长征中,进行了300多次战斗,

几乎每天一次遭遇战;平均每天行军35公里以上,翻越了18座山脉,渡过了24条河流;突

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击败了数倍于己的国民党中央军的围追堵截;征服了雪山、

草地等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正是在这种千锤百炼的革命实践中,广大红军指战员的理想境

界、意志品质、战斗作风、团结精神、纪律观念等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进而凝聚成为伟大的

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的内涵

长征精神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可以有不同的归纳、概括。

第一,理想科学、信念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长征的胜

利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胜利,是无产阶级革命理想的胜利。亲身参与长征的

杨成武将军曾说过:“我们的指战员英勇善战,为了保卫党中央肯于牺牲一切。许多红军战士

为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前途英勇无畏地献出了自己的一切,直

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想到的都不是自己,而是所信仰的革命事业。”事实的确如此。长征

初期,由于党内的“左”倾错误,根据地丧失殆尽,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挫折。长征开始后,

主持中央工作的博古和领导红军的李德在战略退却中奉行逃跑主义,又造成湘江战役的惨重

失败,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余人。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党和红军并没有停止步伐,而是“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他们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忠诚于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靠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昂扬斗志。在长征最困难的时候,红军官兵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正是凭着这种理想信念,红军迅速从初期失利的阴影中摆脱出来,逐步走上胜利的坦途。

第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革命英雄主义是长征精神的集中反映。红军长征是在极为险恶的战争硝烟和自然环境下进行的,经历和承受了中外历史上罕见的艰难险阻。那时,“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根本不容许红军有立脚之地和喘息之机。部队在敌占区转移,人生地不熟,物资供应毫无保证,缺少粮食,弹药匮乏,吃的是草根,啃的是树皮。转战途中,天当房、地作床,日晒雨淋,风餐露宿,野菜充饥,篝火御寒。几乎每天都有遭遇战,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名官兵献出生命。即便如此,红军将士也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成功翻越陡峭险峻、终年积雪的座座高山,跨过浪涛翻滚、暗流涌动的条条江河,穿越沼泽遍布、神秘莫测的茫茫草地,冲破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而且强健了体魄,磨砺了意志,锻炼了作风,提高了战斗力。

第三,独立自主、唯实创新。长征是实事求是精神的经典范例。红军之所以被迫进行长征,最直接的是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拒绝并压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亦步亦趋地跟着严重脱离中国实际的共产国际的错误指示转,无视中国革命的现实,无视自己的经验和理论创造,完全丧失了独立自主精神,从而也就完全丧失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自主权和能力。红军长征初期接连受挫的惨痛教训警示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但中国革命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遵义会议迈出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决定性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反对右、反对“左”、坚持正确路线,基于中国国情和红军战略转移的实际,创造性地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放弃湘西,转向贵州;舍弃川西,北上陕甘;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 ……此处隐藏3611个字……斗的优良作风,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侵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当代大学生作为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终生受用的战略意义。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提高跨世纪人才素质的需要。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革命,无论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贯穿其中的红线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是高素质的人才,也可能仅仅是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实现理想、立志成才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一个人年轻时受一些挫折、磨难并不一定是坏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上世纪80 - 90 年代出生的大学生,经常被称之为“抱大的一代”,由于是在风平浪静的社会环境中,在父母老师的层层呵护中长大的,我们得到的是太多的宠爱与温暖,使这一代人自立能力较差,心理上比较脆弱,缺乏的正是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正是因为如此,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尤为迫切。

我们作为大学生,中国的新生代,我们更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积极创新进取,而不应沉溺于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的生活中。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为了经济建设,经济建设需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最终目的是为了国家和事业的兴旺发达。虽然现在中国比以前发达了很多,前进的势头也很迅猛,但是仍然不可否认我国目前仍然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发展中的国家,因此我们更不能在金钱以及懒散的生活等的诱惑下迷失了自己,因为我们还需要发展,还需要我们的力量,而我们贪图享受了就会造成中国人才的断层,这对中国的发展的消极影响将会是巨大的,我们作为具有数千年文化传承的泱泱大国的传人,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并将之贯彻到自己的生活学习中。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在困难面前更应该保持团结的精神

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长征是一曲团结协作的凯歌。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风雨同舟,生死相依,涌现了数不清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感人故事。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此在说到某个团体的团结面前也要提到与各个民族的团结。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共同奋斗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璀璨文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民族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的稳定事关祖国边防巩固,社会长治久安;少数民族的发展事关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没有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振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各族人民亲如兄弟姐妹。民族地区的进步和发展不但需要各族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也需要经济发达地区的帮助和社会各方面献计出力。各民族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就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加强我们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是实现各民族团结和睦的基础 。民族团结与进步,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旋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自觉地履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神圣义务,同时也把它当作自己的一项应尽的义务。

结合现在的社会现实,虽然有藏族同胞要闹“藏独”,但是那也是少数民族同胞在不法分子的蓄意引导下制造的一些消极影响很大的事件,而且中国内部在面对国家性尊严的问题上应该是团结一致的,因此我们应该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目前的一些问题,而不是对整个民族加以否定而用歧视等的目光去看待他们。

俗话说三个丑皮匠顶个诸葛亮。团结,在我们学习以及经后的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中团结使我们更加成熟,工作中团结使我们发挥了更大作用。当代大学生崇尚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大家,团结的力量,我们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我们需要前进需要发展都离不开团结。

四、加强组织纪律性

严明战斗纪律、群众纪律和组织纪律是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又一重要法宝。长征途中的红军,在战斗中,争当先锋、前赴后继、勇于牺牲。组织上,实行民主集中制,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在和群众的关系上,更是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亲民之歌”。长征之初,由于敌军散布的谣言以及群众的不了解,一些群众对红军存在畏惧、疑惑的心理,不知道红军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组织,代表的是谁的利益。因此,当他们看到红军路过时,有的纷纷逃入深山,有的闭门不出,有的甚至存在敌对情绪。面对这种情况,红军一方面对群众进行积极的宣传工作,用通俗的语言,极大的耐心同群众接近,纠正他们对我军的误解。另一方面,红军也以自身的行动向群众展示了自己是一支“正义之师”,是同群众心连心,代表他们利益的军队。他们对待群众亲密友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帮助群众组织生产、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民族信仰,更有刘伯承与彝族的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的感人事迹。正是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打动了沿途的群众,他们最终把红军当作自己的亲人,用各种形式表达对红军的支持和爱戴。红军也正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才最终克服困难,胜利会师。严明的组织纪律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正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加强的。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以下现象。如部分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与大学生形象不符,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庸俗,个别人还走上抢劫杀人等犯罪的道路;恋爱方式上,责任意识低,少有真实的感情投入,只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虚荣;消费行为上,不考虑自身的消费实力,片面追求名牌,盲目跟随潮流;把纪律当做束缚人的咒语,把个人无原则的行为当做准绳,行为习惯充满一种反理性的因素。纪律观念薄弱,组织形式涣散,行为习惯随意使当代大学生的理想志向失去了支撑和保证。大学生时期正是人生形成自觉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因此,当代大学生要通过认真学习校纪校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行为规范,通过学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人生可以平淡,但不能虚度光阴,追求成功,惟有奋斗。”所以走进21世纪的中国青年,我们要永远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不被任何困难压倒。我们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青年一代,一定要接过前辈长征的火炬,让伟大的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在实现化建设的新长征路上,谱写出更壮美的青春之歌!

作为当代少年,我们应该有远大理想,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又是一次新的伟大的充满艰辛的长征。

在我们心中应将永存长征精神对我们的启示,在我们前行的路上,一遍一遍的读它,特别是我们大一的同学,刚步入大学校门,难免有时迷茫,在浩瀚的大海中迷失方向,那块红色的印记将成为无垠大海中的灯塔,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而它的影响更会一代一代流传下去,激励所有中华儿女为中国的强大而奋斗。

《长征精神及其当代意义(大学生演讲及写作素材)[此文共8732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